本章已阅读完毕(请击一章继续阅读!)
是真的么?”赛斯思考了一段时间后,皱眉问。
“赶尸,应该是确有其事的。在中国清代中期,这技术的现,是用于把客死四川的湖南移民的尸运送回家乡。尸在最开始的运送过程中,是走的路,并不需要“赶”的。但三峡这一段,湍急,旋涡暗礁密布,船只往往沉没。清代曾经有人在北京作官,闲时买书,必得是一式三本。待到年老书多,告老还乡之时,川走的是路,图书文籍,分装三船运回。最后还算幸运,沉没两船,还剩船复本。他是从游往上游走,逆行舟并不快捷,尚且要沉底,蜀之难可见一斑了。所以行船放排,在江中最是风险,要搭上家命的,古人又迷信,绝不愿意搭载死人走在险江之上“赶尸”这个职业于是就产生了。赶尸,就是在川东到湖南西的那一段,几百公里的山路里的易。前后的路程,都有船运或公路。只是这一段,山林密,狼虎没,运载棺木的车走不动,船家又不搭手,不得以只有托付给‘赶尸人’了。丧主先得找到当地的‘赶尸旅店’,一般是挑一面杏黄小旗,上书‘祝尤科’三个大字的地方。那赶尸的人,自己是不会承认这个不好听名字的,你得称他‘先生’,他自认为是‘祝尤科’(古代的巫医专科)的大夫。丧主与‘先生’谈好了价钱,割了银两和尸首,代完接尸的地,就可以自己上船先走一步了。在赶尸人的专业术语中,并没有;‘死尸’或‘死人’的称谓,死人称为‘喜神’(死人的谐音),每次赶尸,必须有两以上的尸,不然就不叫赶,叫‘背’,找一个胆大的把死人背回去就得了。待到有了两以上的尸,到了傍晚,‘先生’就开始作法了。设坛、香,烧纸,对尸如此这般的理一,便开始发。他每摇一铃,手上绳一,尸队就向前走一步――慢慢的。他们走的都是人迹罕至的荒野小径,‘先生’算好了路程,待到差不多要天亮了的时候,总能找到一个专为赶尸人服务的小旅店,打尖休息。至于那几个死人,也有停放的地方――这些小旅店无一例外向开的、厚重、上黑漆的木质大门。这门背后,就是尸靠站的地方。当地有忌讳小孩到门背后玩的习俗,应该就是源于此事。‘死人为什么会动’,这大概是读者最后的迷团,事实上赶尸人神秘的昼伏夜,多半也是为了保守这个机密。我们知,人死后会立即僵,称之为‘尸僵状态’,过四十八小时后,肌就会恢复一些柔,然后就又是发。但这时大的关节,例如髋关节,在外力作用,还是能有小幅(20度)的活动的,这就是死人行走的理条件之一。把两个尸,排好队,伸直前臂与地面平行,然后用而细的竹竿顺着手臂用绳索固定,这两个尸就连成一个立的架,不会翻倒了(这就是为什么要两个死人的原因)。这时候如果拿一个绳连在第一尸上,然后在另一用手轻微用力一拉,尸在外力的作用,就象提线木偶一样歪歪斜斜的直走起来啦。事实上这样还不如叫‘拖’来得明白。从川边到湘西,地理条件是向倾斜的,走的一般都是向的斜坡,势能转化为动能,尸架就能走得方便些,而这些小路,都是赶尸人心选择,上坡极少,真就是有了拖不过的上坡,也说不得只好一个个背上去了。这就是赶尸的最大奥妙。”奥又继续念,拿起茶杯倒了杯。